|
|
|
|
|
|
|
|
【學者談林奕含事件新聞操作-2】報導需多方考量 提高專業素養 |
記者/施歌、劉芷吟 |
(2017/05/31 PM03:04) |
|
|
|
近期幾則社會事件的報導,引起學者對於台灣新聞報導內容的討論。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呂郁女認為,台灣媒體因為產業結構因素,加上各有政治立場,導致很難發揮自律的精神,並有收視率、發行量和「增加點機率」等競爭考量,而選擇報導關注度高的議題。
呂郁女曾擔任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與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秘書長,現在也教授新聞道德與法規相關課程。她認為,台灣是一個民主的國家,也是新聞自由的社會,更是資本主義的制度,在報導時難以避免商業化的問題,媒體必須去做一些帶有利益的事情,因此時常會和新聞「公正客觀」這方面有所衝突,也因為這樣的產業背景,媒體在享有新聞自由的同時必須擔負社會責任。
她指出,某些新聞從業人員會不經意地疏忽或犯下錯誤,例如在報導中無意洩漏當事者個人資料,在爭議性的問題上也未能充分報導與事件相關的各方意見,做平衡的報導,或許他們認為沒有甚麼關係,但這就是專業素養不足。
根據呂郁女多年來擔任「傳播與新聞媒體」學門評鑑委員,參與高等教育評鑑工作的觀察,目前各個大學新聞系都有開設新聞道德與法規相關課程,這點可以說明學界還是很重視對學生傳播專業的教育和訓練。
對於目前台灣新聞的報導內容,媒體觀察基金會辦公室主任李子瑋認為,媒體不斷報導八卦的「小」新聞,容易造成民眾對國家政策或國際大事的關注減少。他表示,自己不反對八卦,理想的新聞環境本來就應該有大有小,但是當台灣媒體一窩蜂地「小報化」,都選擇報導吸引點擊率的訊息,反而會忽略大局。
他舉例說,一個清朝女子,從小裹小腳、被灌輸不得隨便和男子講話的資訊,如果她突然來到了現代,也許不會覺得這個社會是正常的,如果台灣的民眾在以八卦新聞為主的環境裡久了,當看到一些優質報導時,會覺得「這篇字怎麼這麼多」、「這個報導內容好無聊」,長久畸形的新聞,反而讓人覺得優質的報導是「不正常」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