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報即時新聞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整合行銷傳播中心傳播管理學刊校友聯誼會銘報新聞下載
銘報即時新聞
關於銘報
聯絡我們
設為首頁
英文(English) 網站
報業產業新聞
出版產業新聞
廣播產業新聞
電視產業新聞
電信科技產業新聞
網路科技產業新聞
廣告產業新聞
公關產業新聞
媒體觀察產業新聞
文化創意產業新聞
兩岸國際業新聞
銘報新聞下載
銘傳廣播電台
銘傳電視台
銘傳網路廣播電台
銘傳網路電視台
銘傳大學廣銷學系落實「實習即就業」 推動菁英實習培訓計畫
2016傳播學院學術研討會搶先報
2016新媒體與跨平台匯流學術研討會 初審名單公布
 
首頁 > 銘報人物 > 新聞內文
【人物專訪】三立新聞部總監李天怡:別忘了媒體本質與自己的社會責任
記者/李芃萱
(2017/04/19)
【人物專訪】三立新聞部總監李天怡:別忘了媒體本質與自己的社會責任
圖片尺寸 120 x 80 像素  150 x 100 像素  300 x 200 像素
 三立新聞部總監及「消失的國界」製作兼主持人的李天怡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圖/李天怡提供,文/李芃萱)

從平面記者一路走到製作人,目前任三立新聞部總監及「消失的國界」製作兼主持人的李天怡坦言,每一次職位上的轉換都會帶給她許多心態轉變。「消失的國界」是她婚後的作品,更是她的心靈寄託,讓她可以在婚後依然提醒著自己對於新聞的熱忱。

身為製作人的李天怡,她認為,製作節目不是為了製作人的頭銜,而是在於真正想要帶給觀眾什麼,她希望未來也許能夠運用網路輕薄短小的方式呈現更多深度的內容,開創新聞的新局勢。但即使是身經百戰的製作人,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後,每一次遇到瓶頸的時候,都會提醒自己到底想要帶給觀眾什麼。

因此「消失的國界」從環保開始,一路緊跟世界趨勢,經濟、石油環保的議題,還有糧食饑荒及基因改良都曾經有被深度報導。面對團隊內的記者,李天怡告訴他們出去採訪只需要做30%的準備,她認為身在一個處處都是新聞的地方,應盡可能地放開自己的眼界。有時準備愈多往往落空的機率愈大,所以要用眼睛和攝影機去帶回新奇的事物,因為連身歷其境又經驗豐富的記者都感到新鮮的事物,民眾也更會覺得新鮮,不給自己框架才能收獲滿滿。

至於目前也擔任晚間新聞時段主播及製作的她,更想要讓觀眾取得更多國際知識,在編輯內容時就需要去平衡收視率及新聞內容。因此選材的內容若是比較艱深的的國際新聞,就需要搭配許多畫面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內容,才能讓一般觀眾覺得國際新聞不再艱深難懂。

說到以往的歷程,李天怡描述,在她畢業考取中央日報前,考遍了台灣各大媒體,卻沒有錄取任何一家,那時候的她不得已才選擇中央日報,心情非常的沮喪,因為她一直把電視台記者當作目標。但去中央日報工作一段時間,經歷了口蹄疫和WTO的事件,累積了許多的平面經驗後,有許多機會紛紛自動來找她,其中包括了她嚮往的電視台記者職缺,不禁讓她相信很多事情冥冥之中都有安排,而現在回想起來,曾經有過平面的相關經驗,對她來說都是非常好的回憶。

在成為製作人之前,李天怡認為「在每一個行業裡面都應該要找到一個老師」,所以她自願去擔任資深主播的製作人,跟著學習。她說,採訪中心就像是大廚房一樣一天端出好多的菜,而製作人就是決定哪段時間要給觀眾吃哪一道菜。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避免讓台灣觀眾重重復復看到一樣的內容,但是從中要如何去篩選跟拼湊內容就是身為製作人的一門學問。

對於現在的新生記者們,李天怡認為,許多記者在基礎不穩時就想要爭取上主播台的機會,積極向上固然是好的,但主播不了解內容,只是讀稿,難以引發共鳴,應該要將自己的新聞素質反映在播報上,甚至能掌控所有的突發狀況。她說,從記者到主播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實力累積的,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這才是最重要的。「別忘了本質與自己的社會責任」,才是身為媒體人不可忘記的根。




把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把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把

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回上頁

華視與播吧 跨平台直播新節目
公視自製兒少節目 獲加拿大班芙影視節洛磯獎
微軟以262億美元併購LinkedIn
民視陳剛信遞交書面辭呈
第一屆佛教微電影大賽在12日頒獎
銘傳廣銷系 首辦成果展《蛻變》
Windows強制升級 用戶抱怨層出不窮
【第十九屆兩岸新聞報導獎】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