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流動的映像:楊德昌與台灣新電影》講座 一同救台灣電影文化 |
記者/邱郁雯 |
(2016/12/19AM02:30) |
|
|
|
胡思二手書店推出一系列《流動的映像:楊德昌與台灣新電影》講座,向楊德昌導演及那個饒富人文精神的時代致敬。12月17日以《後新浪潮的台灣電影》為主題的最終場,邀請到詩人、導演鴻鴻和導演林靖傑與觀眾交流,並訴說台灣電影狀況。
林靖傑堅定的說:「電影不只是商品,還是文化。」說到韓國在約10年的時間從低迷的影視產業到現今蓬勃發展,並強調在於有沒有去重視電影文化。而鴻鴻提到,當台灣劇情片崛起時,紀錄片也在某種程度上繼承台灣新電影的任務,彌補了過去不能拍攝的題材。在50、60年代許多導演拍攝社會現況和童年往事,用紀錄片的方式把台灣的社會發展追捕下來。
對於楊德昌的電影再次到大螢幕播放,林靖傑表示,可以讓年輕世代更認識不一樣的電影手法,對自己也有更深的啟發。台灣電影常常在導演的想法和製片所追求的票房徘徊,導致台灣的國片有好票房卻沒有內容,或是導演想說的故事觀眾卻不買單的狀況出現。鴻鴻以導演魏德聖為成功例子,他用楊德昌的方式,一個人到處找資金去拍想拍的「賽德克巴萊」,贊助者並不會因為之前成功的「海角七號」而去投資魏德聖想拍的故事。
林靖傑表示,雖然鏡頭沒有像好萊屋,但一樣有好的鏡頭。用自己的鏡頭語言、美學將台灣電影呈現給觀眾。鴻鴻提出,到底要救台灣的電影產業?還是培養的好電影?10多年來的問題還是沒有答案。
鴻鴻和林靖傑都提到,觀眾應該為電影文化站出來發聲,不只導演為台灣電影奮鬥,觀眾也要一起!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