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政治人物隨行攝影師專題-1】貼身「攝」手 記錄政治人物真實面貌 |
記者/李隆揆 |
(2016/12/05 PM22:05) |
|
|
|
從前跟在台灣政治人物旁拍攝的通常是隨行助理或新聞處專員,約2010年蘇貞昌參選市長時期,政治人物開始有專門的攝影團隊,主要的功能是藉由影像露出建立形象,這些影像也往往成為重要的歷史紀錄,揭開政治人物的另一面貌。
2010年林育良興奮接下蔡英文專屬隨行攝影工作,他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影像水準提升到國際級的水準。他說:「不能讓大家看了覺得白宮很厲害、日本很厲害,台灣卻好像沒什麼。」林育良提到,曾問一位拍攝歐巴馬的攝影師,自認最好的照片是什麼?對方回答:「明天拍的那一張」,代表著攝影師追求影像水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求學時期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林育良在拍攝過程中習慣帶有自身對事件的批判思考,他認為,攝影師拍攝的畫面必須要有自己的話語及想法,不是別人要求拍華麗唯美的照片就照做,如此拍攝出來的照片才會更具意義。
競選時期曾拍攝副總統陳建仁的隨行攝影師李昆翰表示,隨行攝影師的任務是藉影像來塑造候選人的形象,所以需要捕捉對方的神情、肢體及背後想傳達的意念,雖然這些影像可以用來滿足各式文宣的影像需求,但並不會因此設計拍攝的內容,只拍攝「真」的畫面。
立委林昶佐隨行攝影師康紘齊表示,許多人認為隨行攝影的任務就是要把老闆拍得帥,事實上,將事件背景、主題融入影像中更為重要。隨行攝影師所產出的影像,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必要時還具有「蒐證」、「行銷」的功能,甚至可以藉由影像來發動議題。
康紘齊舉例,曾有一位隨行攝影師在一次的立法院表決過程中,發現有委員代替不在座位上的人按表決鈕,便拍下畫面,後來事情曝光後,表決席上只要沒有人在位子上就無法表決。即便當時「代按」規則在委員之間已習以為常,攝影師仍藉由一張關鍵的照片,間接改變一個現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