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報即時新聞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整合行銷傳播中心傳播管理學刊校友聯誼會銘報新聞下載
銘報即時新聞
關於銘報
聯絡我們
設為首頁
英文(English) 網站
報業產業新聞
出版產業新聞
廣播產業新聞
電視產業新聞
電信科技產業新聞
網路科技產業新聞
廣告產業新聞
公關產業新聞
媒體觀察產業新聞
文化創意產業新聞
兩岸國際業新聞
銘報新聞下載
銘傳廣播電台
銘傳電視台
銘傳網路廣播電台
銘傳網路電視台
銘傳大學廣銷學系落實「實習即就業」 推動菁英實習培訓計畫
2016傳播學院學術研討會搶先報
2016新媒體與跨平台匯流學術研討會 初審名單公布
 
首頁 > 組織產業新聞 > 新聞內文
從影像看人權 李泳泉以《青春祭》分享紀錄片影像創作差異
記者/李隆揆
(2016/11/11 AM00:30)
從影像看人權 李泳泉以《青春祭》分享紀錄片影像創作差異
圖片尺寸 120 x 80 像素  150 x 100 像素  300 x 200 像素
 李泳泉播放數位修復後的《青春祭》,並分享其拍攝背景及技巧。(圖、文/李隆揆)

 知名編劇李泳泉11月9日出席銘傳大學「從影像看人權」系列講座,以紀錄片《青春祭》的回顧,探討影像與白色恐怖時期的關係,他認為導演呈現影中人的對談,不著墨在控訴的情緒,但賦予影像立場,是紀錄片中的少數。

 雖然《青春祭》與一般強調客觀的紀錄片不同,但李泳泉舉兩部有關納粹的經典紀錄片:一部30分鐘、一部9.5小時為例,表示影像本有不同的可能。數位修復後的《青春祭》為世人帶來更清晰的、有關白色恐怖的面貌,片中藉當事人的口述一步步重建歷史印象,從1951年為監管、改造思想所成立的「新生訓導處」,「新生」們的生活過程;到1972年後政治犯的噩夢,「綠洲山莊」內人犯受監禁的煎熬,透過當事人的描述,歷史彷彿一一重現。

 李泳泉表示,一開始《青春祭》是一支簡介影片,但導演選擇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邀請當事人現身說法,加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同時影片中藏有許多技巧,例如以影像的色彩、受訪者的情緒來製造時間的對比;以望遠鏡頭特寫遠端海浪,再放慢速度,用來做影片段落的分段畫面,營造出「事過境遷、浪潮猶在」的意象;配樂方面,全片開頭以鋼琴、提琴作配樂,到片尾則以管弦樂配襯,為當年受難而今重生的受難者營造出「昇華」的氛圍,別有巧思。

 對於片中提及「自己打石頭、背石頭、蓋監獄,世間最笨的人就是我們」的歐陽文,以及談起因服刑而未能見父親最後一面而悲從中來,更逃不過監禁陰影於2007年自殺的黃石貴。李泳泉認為,對於過去的事情,有些人是靠自己印象去重建,有些人是親身經歷而深刻難忘,觀眾不用完全相信紀錄片,因為它是開啟對話,不是給標準答案。



把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把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把

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回上頁

華視與播吧 跨平台直播新節目
公視自製兒少節目 獲加拿大班芙影視節洛磯獎
微軟以262億美元併購LinkedIn
民視陳剛信遞交書面辭呈
第一屆佛教微電影大賽在12日頒獎
銘傳廣銷系 首辦成果展《蛻變》
Windows強制升級 用戶抱怨層出不窮
【第十九屆兩岸新聞報導獎】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