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報即時新聞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整合行銷傳播中心傳播管理學刊校友聯誼會銘報新聞下載
銘報即時新聞
關於銘報
聯絡我們
設為首頁
英文(English) 網站
報業產業新聞
出版產業新聞
廣播產業新聞
電視產業新聞
電信科技產業新聞
網路科技產業新聞
廣告產業新聞
公關產業新聞
媒體觀察產業新聞
文化創意產業新聞
兩岸國際業新聞
銘報新聞下載
銘傳廣播電台
銘傳電視台
銘傳網路廣播電台
銘傳網路電視台
銘傳大學廣銷學系落實「實習即就業」 推動菁英實習培訓計畫
2016傳播學院學術研討會搶先報
2016新媒體與跨平台匯流學術研討會 初審名單公布
 
首頁 > 文創產業 > 新聞內文
【專題】臺灣文創產業大繁榮 持續發展需後力
記者/古玲俐、鄒鳴鳴、田金麗、彭詩倫
(2015/12/31 PM02:07)

近年來,文創產業日益興起,世界各地都隨之發展,根據創意產業權威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估計,全球創意經濟正以每年五%至七%的速度快速成長。對於臺灣而言,也不例外,“文創”已經成為了臺灣的又一標籤。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緣起,始於2002年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屬於十大重點投資計畫之一,這是臺灣首次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至政策層面。2010年行政院文化部發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繼續為文創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在臺灣,「文化產業」是文化政策的重要核心,「文化創意產業」則被視為經濟政策或產業政策,尤其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社會已經接受以文化保存、社區特色發展為核心價值的文化產業,此時政策轉向文化創意產業。來自浙江杭州的交換生王同學表示:“早就聽聞臺灣文創產業的發達,繼而參觀過松山、華山文創園區後才真正有所體會。活動數不勝數,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不但可以瞭解更多的創新創意文化,還可以交到來自各地的朋友,很有趣。”

與臺灣相比,中國大陸的文創產業發展則顯得冷清了許多。據瞭解,目前大陸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均設立了文化創業園區。但發展規模小,一年到頭只有兩到三次展覽或活動,前景並不被看好。

而臺灣則有多處文化創業園區,各大類文創網站與各個文創平臺,據統計,一個月有超過十五起文創活動,吸引人群從13歲至60歲,大部分還是集中在18-28的青年人群中。如華山創業園區的legacy live house,成立至今,已辦過幾百場小規模的演唱會,場場爆滿。在其門口的活動空間,由銘傳學長自發舉行的交友活動“一杯咖啡,一個故事”也從一開始的五六人成群發展到如今近百人的規模。

除了松山創意園區以外,不少小型的展館展廳也毫不落後的發展著自己的文化產業。如松山區的透明公園,前不久舉辦了日本小清新攝影師濱田英明的個人攝影展,雖然規模很小,但仍吸引了不少粉絲與青年群體。在場地也有販賣其影集海報,同樣也是推動文創產業的部分力量。

文創的表像 商業的實質

但是,卻有民眾認為這樣的景象只是商業化被“文創”掩蓋的假像而已,從西南大學交換至銘傳大學的張同學表示這是“表面的文創,實質的商業。”事實上,臺北市都發局局長林洲民就曾批評華山、松煙、三創數位生活園等是「臺北假文創園區群」,引發各界對臺灣文創發展的諸多反思。 以松山文創園為例,北市議員高嘉瑜曾爆料,松煙文創辦公室14樓的「文創會所」一晚租金要價76萬元,已淪為上流社會開趴的場地。

由於舊廠房倉庫占地大、存在時間久,隨著都市發展成為市區黃金地段,實際地價偏高,若非政策保留恐已被做為其他更具商業價值的開發。就算政策必須保留給文創產業使用,租金仍是不低,加上空間大,維護管理不易,文創園區想要單純保留浪漫的氣息頗不現實,追逐經濟利益又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松煙自然成為了商業消費的場所。

文化創意產業的存在和發展, 可以帶動文化和創意的需求和市場消費的增長,不僅有助於社會文明進步,也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若遍地開花的都是體驗消費的文創,勢必缺少了文創本身的含義。可複製性太強,難以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其持續的發展需要文化根基與在地特色、與時勢結合,打造出屬於每個園區獨特的主題,以內涵吸引人,塑造不可複製性。



把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把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把

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回上頁

華視與播吧 跨平台直播新節目
公視自製兒少節目 獲加拿大班芙影視節洛磯獎
微軟以262億美元併購LinkedIn
民視陳剛信遞交書面辭呈
第一屆佛教微電影大賽在12日頒獎
銘傳廣銷系 首辦成果展《蛻變》
Windows強制升級 用戶抱怨層出不窮
【第十九屆兩岸新聞報導獎】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