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媒體勞檢爭議-特稿】勞檢媒體專案怎麼查? |
記者/陳勝耀 |
(2015/03/18 AM10:50) |
|
|
|
台北市勞動局長賴香伶提出,考慮以薪資冊、發稿系統、網上發稿資料的「三角檢測」方式,或主管與員工的通訊內容為依據,作為工時紀錄。但對於媒體的工作特性而言,這工時紀錄的方式是否可行?讓人摸不著頭緒。
台北市勞動局的「陪同鑑定勞檢專案」,首波針對媒體業開砲,邀請在職媒體或傳播學者擔任陪同鑑定人,從旁提供意見協助檢查員,讓檢查員能採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對媒體公司進行檢查。「三角檢測」方式,即由學者向勞動局所提出的建議。
賴香伶說,本身並不主張記者一定要打卡,或沒打卡就代表沒工作,對於媒體工作的特殊性,這說得的確有理。而她將考慮以薪資冊、發稿系統、網上發稿資料的「三角檢測」方式,或主管與員工的通訊內容為依據,作為記者工時的紀錄,則非常模糊,讓人摸不著頭緒。
這一做法惹議的地方是,以記者發稿的時間為工時紀錄,那寫稿的時間該如何計算?每一位記者寫稿的速度不一,積極與怠慢的心態也有別,這是否會影響工時的計算?假設記者在咖啡廳與另一人喝咖啡、閒聊,這應該被視為與受訪者維持聯繫,還是被認定為在上班時間處理私人事情?這似乎又回到了媒體屬不屬於責任制的問題。
太多的問號,意味著這方式延伸出許多的模糊點,媒體公司在執行時也不知從何著手,最終是否會真出現為提供勞檢而作出的虛假資料?
針對媒體工作的特殊性,是否有必要提議檢討勞基法,以修改法令把媒體列為責任制?畢竟,如賴香伶所說,政府在勞檢所扮演的角色,只不過是站在執法或支援上協助,最終還得回到資方與勞方之間的對話,而中央通訊社發言人吳素柔說,該社工時紀錄的認定,是以勞資雙方合意為主,似乎呼應了賴香伶的說法。
但弔詭的是,長期報導其他行業勞資爭議課題的媒體,碰上涉及本身權益的勞檢專案時,卻拒絕採訪記者針對此議題進行的訪問,許多編輯部高階主管或基層員工、甚至人事處都避而不談,是否擔心被秋後算帳或得罪掌權的政府,當中的蹊蹺,耐人尋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