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語言癌】媒體新聞口語化 但須負有教育責任 |
記者/邱均螢 |
(2014/12/31 PM05:50) |
|
|
|
《聯合報》製作的「語言癌」新聞專題,引起不少迴響,而媒體從業人員被指說要負起一部分責任,對此三立新聞網副總編輯林慧珍及客家電視台新聞部採訪組組長余遠炫都認為,語言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新聞都須讓4歲到80歲的閱聽人能看得懂,因此除了內容口語化,也應負有教育的責任,精準的遣詞用字是必要的。
現場播報新聞的記者、主播都是即時臨場反應,並常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當下就要去作LIVE連線,能不能在邊記錄採訪新聞事件過程中,一邊作SNG連線又能兼顧到毫無「語言癌」的情況。林慧珍表示,無贅字是任何人都期盼的,也是媒體主管要求的,不過,有時試想一下自己能不能在同樣的狀況下到時,就會知道有一定的困難度,當然媒體主管也需加強記者及主播等相關人員的訓練及時時去提醒。
而林慧珍也認為,現在的書寫或講話方式,已不同於徐志摩那個時代,甚至很多字詞是過去所沒有的,如:囧的用法。現在跟以前已不同,對於語言的遣詞用字是不是還要用以前的標準來看待,還是整個社會共同演化出來的,而媒體就是呈現社會現象的一環。
余遠炫說,很多語言首次聽到會覺得怪,但不應直接被斷定成一種「語言癌」現象,也許是種創新,像是網路語言中文字加表情符號,給人新鮮、活潑的感覺,而這種是語言創新還是語言癌,這應討論適不適用,而不是直接排斥。
另外,林慧珍提到,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大部分的台灣閱聽人都有一定的知識水準,再加上網路的無所不在,媒體和閱聽人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像有人指出媒體從業人員應該要加強語言訓練,也是給媒體一個省思。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