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語言癌】語言癌問題日益嚴重 學者紛紛表示看法 |
記者/林瑩真 |
(2014/12/31 PM05:50) |
|
|
|
近日聯合報提出「語言癌」問題,教授口語傳播的學者皆表示,言語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習慣問題,媒體業中「語言癌」的出現代表新聞教育缺乏對語言的根本重視,若要改善,不單單是媒體,也要從教育著手。
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兼任講師王介安表示,「語言癌」中的「做一個…的動作」就是把「動詞」名詞化,但他認為言語是一種傳遞行為,只要雙方互相了解就沒有這麼嚴重。但身為專業的語言工作者,例如主持人、講師、記者等,就必須有專業的語言表達水平。而根據研究,贅詞第一名的是「然後」、第二名是「那」,第三到第四分別是「欸」、「對」、「這個、那個」,要怎麼讓這些贅詞減少到最低,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另外,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老師李四端表示,「語言癌」三個字本身就是創新的詞語,有可能有語法問題,競相創新的結果會造成語言汙染。這可能是外語或是習慣長久以來所造成的語法混亂,加上現代人寫作時間少,越來越常text message(打簡訊),詞語變得口語化且不精確。
對於要不要修正媒體記者的口語問題,李四端說,不單是媒體記者,日本及法國都有專業單位以法律基礎來管制語言,台灣的教育部、文化部及中華文化總會應該重視此問題,推動文化運動來保護語言。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夏春祥則表示,握有權力者很少正視民眾生活中的文化現況,相關研究不足;媒體業出現的「語言癌」顯示出新聞教育的欠缺。大眾媒體若要改善,應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語言訓練,更深入到思辨的層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