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國片工業水平不盡人意一說 遭香港影評學會會長否定 |
記者/冼俐君 |
(2014/11/27 PM05:38) |
|
|
|
曾任電影公司行銷企劃的作家膝關節在5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結束後,發了一篇部落格文章,其中提到「港陸已不是首度包辦9成得獎比例,如今更驗證了台灣電影工業水平的確不盡人意」。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陳志華並不這麼認為,他表示,台灣電影的成績,並不能只從金馬獎項中,單方面下判斷。
陳志華補充,台灣電影圈今年的表現應該值得欣喜,無論是《KANO》和《軍中樂園》兼顧商業、藝術,同時回望歷史的電影,或《冰毒》和《迴光奏鳴曲》這種較重藝術性的電影,都可見國片不曾卻步。
根據彭博商業周刊3月20日的報導指出,剛獲得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黃志明當時受訪曾說:「一直炒本土,你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慢慢沒有,類型一定要紮實去做,最後還是得回歸戲劇的魅力。」陳志華附和黃明志的說法,台灣電影不能死守本土市場,要生產更多好電影,首當其次就是要把故事說好。
陳志華表示,中國大陸合拍電影之所以逐年增加,少數是為了互相交流學習,而最大原因是其龐大的投資市場,如果台灣要為大製作籌集更多資金,這是其中一個方法。但他強調,大製作並不能和好電影畫上等號,以香港為例,中港合作的確令不少香港電影工作者得以養家餬口。不過真正的難題是,香港導演進入中國大陸後,總是困難重重,首要是中港合拍電影必須經過繁複的審查,掣肘也比較多;二來,很多創作者一旦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就會很自然的影響到創作水平。
說到今年香港在金馬獎只得3個獎項,陳志華不得不承認,香港電影同樣陷入低潮,但所面臨的審查和環境問題,跟台灣遭遇的困境不太一樣。他表示,香港人口比台灣少很多,像2008年《海角七號》的轟動和去年《總舖師》的賣座,這種幾乎只靠台灣市場而創造出成功的例子,就比較難在香港複製。
陳志華分析,目前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尚未成熟,拍攝題材隨時都能改變,這對電影投資者存在很大的風險,他們謹慎保守、不敢嘗試創新題材是理所當然的。他讚嘆,中國大陸電影人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之下,還能憑藉《一個勺子》的勇於諷刺社會人心腐敗、《推拿》的批判性和題材犯禁的《頤和園》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實屬難得,同時也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陳志華期望,台灣創作者能在電影題材多下苦心,就像去年香港《毒戰》就成功突破了中國大陸警匪電影類型的限制。
至於鞏俐在11月25日離開台灣後,狠批金馬獎不專業、不公正,鬧得滿城風雨,陳志華不多做回應。他直言,金馬獎是絕對專業且公正,評審都以片論片,畢竟他們不是機器,總會有主觀判斷,但他最後仍覺得,由陳湘琪榮登影后寶座相當合理。
1996年至今 中港台金馬獎得獎比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