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金馬獎「大陸化」 評審王慰慈:國片正值過渡時期 |
記者/陳詠琪 |
(2014/11/26 PM10:52) |
|
|
|
第51屆金馬獎在11月22日揭曉21個獎項,中國大陸抱回16座,典禮尚未結束,網路留言四面八方而起,甚至有網友怒嗆金馬「明年在中國辦就好了」。面對這些負面評論,身兼金馬獎評審的淡江大學大傳系教授王慰慈表示,中國大陸雖是近幾年電影界裡的常勝軍,但並不代表金馬獎即將步入末路,而是台灣電影正值過渡時期,只要努力追上腳步,未來更進一步的兩岸交流就不在話下了。
說到國片產量逐年減少,王慰慈認為,這並不受資金影響,一部好電影不一定要大製作才會獲獎,歸根究底是本土電影的創作題材越來越少。
王慰慈舉例,今年中國大陸的《一個勺子》和去年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都是低成本製作,卻能大受好評,得了幾個重點獎項。反觀台灣的拍攝技術已不如香港,如果要挽救國片,創作題材就更為重要了,甚至發掘更多新人也在所不惜。
王慰慈補充,如果台灣還想著要依靠國外的資金援助,電影題材就注定會被主導,最後國片還是無法發揮自己的創作。
眼看國片《KANO》只得了2座金馬獎項,王慰慈不會因此而感到遺憾,也相信金馬獎評審團都是專業的影界人士,所有的決策都經過全面的考量。她還提到,既然《KANO》能獲得「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也就是說大部分觀眾對這部片子產生共鳴。從「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可見《KANO》的內容和規範都被國外重視,但畢竟導演馬志翔還年輕,劇情架構也可以再加強,和中港電影比起來,《KANO》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王慰慈真正感到遺憾的,其實是「最佳動畫長片」這個獎項。她指出,中港台至少已經3、4年都入圍從缺,但明明內容都不會很差,這讓許多動畫片的導演都越發沮喪。
|
|
|
|
|
|
|
|